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

    学科建设

    回到主站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妇产科学介绍


    1. 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尊龙凯时华西第二尊龙凯时妇产科,由华西协和大学1942年创办,是我国西部地区规模大、历史悠久,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妇产科医疗中心和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1993年被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尊龙凯时”,2007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在乐以成、熊璧双、杨式之、张光玗、曹泽毅、王世阆、彭芝兰等全国知名专家的开拓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建设, 1986年成为国家教委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妇科肿瘤学于1995年和2001年2次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

           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30人,3人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人被评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2001~2006年,承担或完成国家“973”项目2两项,“863”项目1项,作为主研单位,参与国家十五攻关项目6项、教育部平台建设1项,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项,累积获得科研资金资助近2000万元。5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60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妇产科学为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尊龙凯时华西临床医学院;基础与法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西藏远程教育班各专业各学制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为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目前拥有床位250张、年门诊量35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数1.5万例,入院手术1万余例,为西南地区妇产科危急疑难重症诊治和转诊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妇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及女阴癌根治术后肌皮瓣移植重建等高难度手术,国内首例肝移植病人分娩,体现出该学科的先进医疗水平。

           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研究机构,与药学院合作,开展临床药师培训工作,承担了国家3项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近5年共承担46个临床药物试验研究, 并参与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现已参加国家级GCP平台建设。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2.1 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研究
           在曹泽毅、王世阆和彭芝兰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学科梯队,奠定了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平台,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单位。妇科肿瘤学于1995年和2001年2次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近年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妇科肿瘤临床研究:妇科手术2006年达4000余台,其中恶性肿瘤近1000余台,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妇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及女阴癌根治术后肌皮瓣移植重建女阴等手术。妇科肿瘤手术除重视治愈率外,更加着重妇科肿瘤手术人性化、微创化、保留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经腹膜后间隙插管作为给药途经进行淋巴结转移化疗,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4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华西交流中心”设在尊龙凯时,负责妇科肿瘤医师的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

           妇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在国内率先进行妇科肿瘤受体的研究;首次报道人子宫颈癌组织中发现HPV16E7蛋白与RB基因蛋白处于结合状态,FHIT基因的LOH和蛋白表达对于宫颈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已进行新型肿瘤标记物的开发与研制,;组织卵巢癌药敏试验ATP生物荧光法临床应用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妇科肿瘤研究方面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子宫颈癌基础临床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卵巢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妇科肿瘤的生物治疗:应用异种免疫、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和Serex技术等方法,对卵巢癌肿瘤免疫反应性抗原或引起交叉免疫反应的异种同源基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多个肿瘤相关抗原或异种同源基因,在国内外首次鉴定能诱发异种同源免疫反应的新蛋白质,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率先应用免疫治疗方法,诱导妇科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及诱导淋巴细胞杀伤自身卵巢癌细胞活性的研究。在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来促使肿瘤凋亡的方面也取得很多成果,并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02133546.X),获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等基金资助。

            该学科已在卵巢癌化疗耐药,循证医学角度探讨妇科肿瘤综合治疗,妇科肿瘤新术式探讨,妇科肿瘤病人心理、妇科肿瘤标本资源库建立等研究方向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2.2 妊娠重大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
    1). 基础研究
           在全国率先开展ICP与胎儿缺氧分子机制和临床药物治疗的系列研究,阐明了ICP胎儿宫内缺氧的可能机制;从不同层面对严重影响围产儿结局的早产、特别是感染性早产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并提出早产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遗传特点及炎性反应等不同层次,对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早产的发病机制预测与干预研究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妊高征与线粒体呼吸链相关酶、一氧化氮及血管紧张素关系的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部分贫困县孕产妇死亡与保健服务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研究曾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临床工作
           产科每年接生3500余例新生儿,其中高危妊娠比例超过85%,是四川省及成都市产科急救专家组长单位,承担围产期危急重症监测、预防及指导工作,并规范急救方案、实用技术标准,在规范不同地区、不同层面及不同人群重症监测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突破。其中,多项疑难重症的诊治,如国内首例肝移植孕妇分娩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将在今后5年的计划内,对妊娠期3项重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研究(1)ICP:聚焦于胎儿宫内缺氧发生的可能分子机制,从母胎胆汁酸代谢及循环特点以及调控因素等多方面深入探讨ICP的发病机制,提出有效防治该病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依据.(2)早产:制定适用于不同地区及尊龙凯时的早产筛查标准,制定针对不同类型早产的治疗规范和指南,进一步探讨早产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更加明确及进一步探讨分娩动因提供理论依据.(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点为子痫前期):结合病种优势及前期研究工作,聚焦于胎盘滋养细胞功能改变在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性反应、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等多层次研究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为今后临床防治子痫前期奠定科学基础.
    2.3生育调控与产前诊断
           对卵巢和局部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和妊娠免疫耐受、卵巢组织及卵母细胞冷冻保存的动物实验中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子课题及其他基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机制进行研究。
           从事疾病相关基因多态性和原发无精症相关基因的异常与克隆的研究,分离并在GenBank中注册了与精子发生有关的4个人类的和2个小鼠的新基因。对围种植期胚胎种植调控进行了研究,1998年在我省诞生首例IVF-ET婴儿,1999年首例赠卵IVF-ET婴儿,所开展的各项技术填补了西南地区该领域的多项空白;2004年中心正式通过卫生部辅助生殖技术评审准入,成为首个四川省唯一合法、规范的生殖医学科,目前每年开展IVF-ET近1000个周期。
           从80年代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产前诊断的研究,建立了产前诊断遗传实验室,相继开展了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筛查及诊断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目前已开展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的临床研究,对染色体病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着手,将该技术与HLA配型相结合,在胚胎阶段更有利于选择β-地贫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并依托设立在尊龙凯时的卫生部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全国妇幼卫生项目监测办公室机及卫生部中华产前诊断官方网站,开展了出生缺陷家系的调查和血样采集,参加建设中国最大的出生缺陷家系资料库和生物标本库;并参加教育部《中国妇女儿童疾病监控系统及生物资源库建设》;开展了妇女儿童健康指标公平性研究等妇幼卫生监测相关研究;首次发现和报告了有临床和理论意义的多种异常,如21-三体、X-脆性连锁遗传、神经管畸形的易感性等分子生物学研究。2006年中心产前筛查总数5421例,产前诊断中羊膜腔穿刺术总数1395例,并对接受穿刺术者一直跟踪随访,其筛查规模居全国首位。2001~2006年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13项约700余万元及美元33.7万元有关出生缺陷研究项目,“以尊龙凯时为基础的现有防治综合技术干预效果的评价研究”2007年获得“十一五”重大专项卫生部支撑项目第一批700万元的支持。
    2.4 女性生殖健康基础与临床研究
           自1994 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提出“2015 年人人享有生殖保健服务”的全球目标后, 生殖健康已引起全世界广泛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女性生殖健康倍受关注。其中,生殖道感染和围绝经期/老年性疾病近年发病增加,对妇女的影响增加,我们集中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基础和临床的研究。
    1).生殖道感染
           在联合国全球基金、十五公关等8项基金资助下,充分利用地区计划生育网络资源和亚太地区临床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的优势,开展了四川省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等的流行病学和对策研究,及其临床药理和治疗学研究。为今后在社区大面积人群中进行生殖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2).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生殖健康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基金、四川省科技厅、人事厅、十五攻关等课题资助下,在国内率先开展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的研究,及围绝经和绝经后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和认知的调查及治疗研究。报道了与白人不同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了依据。利用循证医学原理,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相关疾病包括生殖道、骨、神经精神系统、盆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合理治疗提供了证据。依托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及组织工程学实验室,对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与细胞生物力学的细胞分子基础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在技术上研制成功多种骨密度测定仪,并为仪器的校准和质量控制填补了空白,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在国内首家研制出阴道用药伊特乐制剂,并进行国产雌激素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分别三次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卫生部激素补充治疗继续教育项目在西部地区的负责单位,主持了该项目的开展,为西部围绝经期工作的启动和发展培养了人才。编写相关教材和专著,也为围绝经期相关疾病研究、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
           妇产科的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妇产科疑难疾病的诊治基地,妇产科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中心,为西部妇女的健康和中国的妇产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本学科点的国家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妇幼卫生是国家“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妇女健康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与民族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由于全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整体医疗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孕产妇、围产儿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国家西部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关注妇女儿童生存健康环境,改善妇女儿童就医条件。作为卫生部部署在西部地区唯一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尊龙凯时,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医疗、科研和教学的发展对西部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西部妇幼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西部妇幼机构的指导、促进西部和谐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腾飞、推动西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西部开发的要求,我们应当加强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利用出生缺陷监测网的平台,继续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鼓励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预防和控制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做好产前诊断、孕期保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
           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及全国、全省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平台和中心,从对大众宣传教育和对专业人员技术指导这两个层面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指南,有针对性地开展植入前诊断;制定并规范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指南及转诊流程,指导并培养一支从事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专业人才梯队;联合相关学科,积极开展对出生缺陷患儿的修复与重建,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友情链接: